Shatin-Central link’s sloppy project profile is the ultimate farce (Chinese version only)
鬧劇中的鬧劇
近日沙中綫碰上宋代文物但港鐵繼續開工、超支高鐵因未能掌握地質狀況而延誤,可說是一場鬧劇。但若我們回看相關工程當初已批准的環評報告內容,可謂鬧劇中的鬧劇。
文物價值與地質環境的影響,不應是施工前已評估好嗎?重讀09年沙中綫的環評,原來報告只草草提及有關宋代聖山及古謹圍,然後稱因為日治時期挖泥填海而將聖山夷平,故考古價值為「低」,土瓜灣站仍可繼續建於聖山位置。評估的功課沒有做好,然後每次事後都說不能預期,嚴重超支,環境及人文災難不就是在評估時已種下了嗎?
我亦相當懷疑被委任的那班專家及工程利益,有沒有充足時間看環評報告,理由不僅是由於他們的公職多多,分身乏術,而是環評審議時間短得只有一個月左右!若在數千頁報告內夾一張和平佔中意向書,相信報告亦有可能獲得一致通過。
其實沒有細閱報告,他們會錯過了許多惹人發笑的機會,例如南生圍創造了「水上豪宅」的概念充當濕地保育、落馬洲/河套計劃稱可於高樓之間設計一條給候鳥的「飛行航道」、港珠澳大橋鋪石屎橋墩製造給海豚舒適的床位……將一種破壞強說成可補償以便通過。如果有人為十多年來的項目綜合研究一番,環評報告絕對有條件成為21世紀最有趣的本土笑話集。
環評審批無中文、全委任,原有把關的功能盡失,僅僅具備施工後讓市民可翻查紀錄追究責任之目的,將成為歷史訕笑的對象。
陳劍青 (Chan Kim Ching)
本土研究社成員 (Member of Liber Research Community)
2014年5月19日
本文於2014年5月19日在《晴報》刊登。
Facebook Comments
Recent Pos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