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ieces of my childhood: nostalgia for Hong Kong’s green belt sites (Chinese version only)
綠化帶的童年記憶
小時候老家搬往青衣新市鎮盡頭,位處青衣島山區,只有一條青衣大橋接駁外間,街坊都說是名副其實的山旯旮。區內活動設施不多,預設好的文娛活動中心與繩網陣,都不能滿足活潑小孩的調皮慾望。
有天,家父帶我跨過市鎮最邊陲的馬路,走進素未謀面的綠化帶。在失去標示的環境,我們從坡度甚高的泥路往下走,始見密林中有個魚潭,水深而清澈,大小魚群近百,在旁寫了「放生池」三字。沿溪而上,石裏有許多透明的小蝦活魚,狹長的路旁有田陌、竹林、菜苗與蕉樹都似是有人悉心打理。我們在這裏玩了半天,其後也有和同邨小朋友捉蝦玩樂,是一段美好又奇妙的童年憶記。
我中學後再沒進入這林地了,電視裏開始看到政府禁止違規開墾山坡的宣傳,始知這類市民自建空間是與官方規劃視野相違背的:綠化帶的功能是用以堵塞過度城市化的管制工具,最好就是圍起它,而非民用的自然生活空間。現在全港面積約15%屬綠化地帶,當中有多少這種市民自創的世外桃源?難道這只是有關於違規與執法的問題,而非市民對綠化帶的開放使用有着更大訴求與想像嗎?現在綠化帶面臨危機,我不僅想到了為何保衞綠化帶的理由,還憶記了曾幾何時,這片綠化帶原是屬於我們的。
陳劍青 (Chan Kim Ching)
本土研究社成員 (Member of Liber Research Community)
2014年1月27日
本文於2014年1月27日在《晴報》刊登。
Facebook Comments
Recent Pos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