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 dark age for local agriculture (Chinese version only)
本土農業黑暗時代
近日有解密文件,公開了港英政府在1982年已決定「放軟手腳」,不再為香港的長遠作考慮。從那刻起,香港農業經歷了長達30年的黑暗期,農業在沒有政策支援下迅速被「陰乾」。
到香港回歸以後商人治港,為了配合囤地利益,以及改造城市格局而任意改劃農田,農地面積40年來減少了六成,農業生產節節敗退。儘管有關心有機農業的新運動正在各處生根,但也挽回不了劣勢。
現有一男子,一邊表現出自己有多喜愛在家中僭建玻璃棚種菜,一邊卻大刀闊斧消滅農地,今次還在施政報告提到發展農業,我們會期望有新氣象嗎?
若從施政報告及相關報道,可歸納出香港農業狀況的三大趨勢:一、農地面積將因中港融合計劃而銳減,新界東北、大嶼山、洪水橋與邊境一帶的農地將被大舉開發;二、騰出農地將農業集中化,如何俊賢提出在已修復的堆填區上種水耕農業中心,打造「綜合農業村」;三、只談現代高科技,忽略農業的目標、思想與承傳。
由是觀之,香港為數不少的自給小農,將非未來官方農業議程的主角,他們在農地上生活多年的家園將會被剷走,整合農地給大機構與大財團開發。若果根據日本農業改革時的重要著作《中農養成策》,現時策略從根本上是錯誤的,因沒有協助窮困小農育成為自給「中農」,反而換上大農企取代香港依地為生的小農。
我相當懷疑,香港人真的可以在這趨勢中得益,抑或是將本土農業帶往更加黑暗的時代?
陳劍青 (Chan Kim Ching)
本土研究社成員 (Member of Liber Research Community)
2014年2月10日
本文於2014年2月10日在《晴報》刊登。
Facebook Comments
Recent Pos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