縮窄貧富差距 促進社會流動 就2010/11財政預算案建議書(行政摘要)
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2009年年底聽取特區行政長官曾蔭權述職時表示,行政長官要「更好地解決深層次問題」。本智庫希望特區政府能利用即將發表的財政預算案,正視經濟民生範疇的「深層次問題」,將「縮窄貧富差距」,和「促進社會流動 」列為兩項凌駕性政策目標。本建議書涵蓋五大範疇40項政策建議。
本智庫希望特區政府針對「縮窄貧富差距」這深層次社會矛盾,制定可量度的量化目標、時間表和路線圖,具體指標是: 以2017年為目標年份,把堅尼系數從0.533 (2006年) 降0.476 (1991年)。
理順土地供應,締造有利營商環境。高地價租金造成經營成本昂貴,及城市環境欠佳,已是不爭的事實。為此,特區政府宜採取以下政策措施:
- 恢復定期賣地,每季進行一次公開賣地,加上現時的勾地表制度,形成 一個兼具規律性及靈活性的雙軌賣地制度;
- 調整區域策略性發展規劃,降低《香港2030報告》訂下四成新增人口居住在都會區的目標;
- 在市區更新地區提供更多公共空間和公共設施,和降低發展密度及地積比率,使都會區的景觀得到顯著改善;
- 加快公平競爭法 (即《競爭法條例草案》) 的立法程序,條例通過後應盡快落實。
市區更新按居民主導、復修為主原則進行。市區重建局應改名為市區更新局,日後工作重點應放在樓宇復修及重建兩個方面。特區政府也應制訂整全的樓宇復修計劃,以確保所有樓宇接受定期檢查及維修。舊區舊樓重建宜採取「重建合作社」模式,以體現「居民主導」原則,其營運模式概要如下:
- 居民主導、政府促成: 業戶集體決定是否重建及選擇重建方案,政府透過重建協作機構資助重建計劃 ;
- 環境優先、公益先行: 按照可持續發展原則擬定重建方案;以降低地積比率為主,彈性安排地積比率以提供資源滿足社會公益需要;優化規劃設計,改善建築環境;
- 全面兼顧、社區支援: 照顧社區影響、對弱勢住戶提供支援、保存社區網絡、維護地區經濟。
加強人才培訓,擴充高等教育。特區政府應把握高等教育檢討的契機, 設計有助促進知識型經濟的措施,包括:
- 普及大專教育,增加3,000個第一年學士學位課程資助學額;
- 大幅度擴充現時兩間醫學院,增加醫科生、輔助醫療人員以至相關學科學位的數目;
- 引入多元化的評審標準,以糾正大專院校評核機制過份偏重學術表現的流弊;
- 增加公共政策研究撥款;
- 設立專項基金資助研究本港政治、文化、語言、風俗等社會性議題;
- 向不獲發助學金的副學士學生家長提供子女專上教育免稅額,款額每年八萬元等。
老有所養,建立全民養老金制度。在2010年設立「全民退休金計劃」。 所有六十五歲或以上的香港永久性居民都符合領取資格,無須任何入息及資產審查;具體內容如下:
- 每月3,000元,比現時綜援水平高百分之十五;
- 僱員及僱主的供款率為僱員每月薪金的百分之一點九,僱員月入少於5,000元無須供款,僱員僱主無供款上限;
- 政府長者綜援及生活津貼金額注入全民退休金計劃,日後按人口比例增加撥款;
- 特區政府每五年從庫房撥出250億元注入全民退休金計劃。
促進社會流動,改善民生。特區政府應致力從多方面改善民生,更重要的是重塑市民對前途的希望;具體政策建議包括:
- 縮窄貧富差距,把最低工資定於較接近工人要求的水平;把老年人口貧窮率的目標比例,從現時約佔老齡人口的三分之一,到2017年時降至1991年的24.8%的水平等;
- 上網費納入書簿津貼;
- 延長智障人士的入學時間2年至20歲;
- 恢復興建居屋,每年供應2,000個單位;
- 在公共屋邨創造有利營商環境及就業機會,包括: 善用公屋地面空置單位作商業用途,並提供面積較小的鋪位;增加單車停車場;在公共交通接駁點設置公共單車服務;
- 縮短社會保障援助物價指數及綜援金的檢討及調整週期,以減輕綜援金落後於物價對受助人的負面影響;
- 特區政府率先綠化政府建築物及公營機構樓宇天台,以應對全球氣候變化;
- 政府直接资助《空氣質素指標檢討》公眾諮詢文件所提出的十九項建議。
公共專業聯盟 (The Professional Commons)
2010年1月21日
Facebook Comments
最新上載文章